“独特品味”成就的不朽建筑
伟大的建筑背后有很多故事。关于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,其背后一位女人的影响是无法被忽视的。她就是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希拉·瑞贝(Hilla von Rebay),1928年,擅长画肖像画的她得到机会给富裕的、退休的又热爱艺术收藏的所罗门·R·古根海姆创作肖像画,在作画期间,古根海姆又对悬挂在瑞贝工作室墙上的非客观画作充满了兴趣,瑞贝也趁机向其介绍非客观绘画(Non-Objective Painting)的世界,两人也由此开始建立了长达一生的艺术合作关系。瑞贝鼓励古根海姆开始对非客观绘画进行广泛的收藏,1937年,随着藏品的越来越多,作为古根海姆艺术顾问的瑞贝开始设想一座博物馆。
瑞贝对非客观艺术(Non-Objective Art)是十足狂热的。其在20岁时(1910年)前往德国慕尼黑德布希茨学校(Debschitz-Schule)学习,该学校与前卫艺术有着很强的联系,保罗·克利曾在该校短暂地担任过讲师。1915年,随着一战的愈加激烈,她前往中立国瑞士的苏黎士,在那里她遇到了达达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让·阿尔普(Jean Arp)及其妻子,他们向瑞贝推荐了马尔克和康定斯基编辑的《青骑士年鉴》(The Blue Rider Almanac),以及康定斯基所著的《艺术中的精神》(On the Spiritual in Art)。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艺术的思想与理论主张极大地影响了瑞贝。康定斯基后来加入了包豪斯学院,至1933年学院关闭前的这段时期内,康定斯基得以全面地诠释与完善其关于非客观艺术(抽象主义艺术)的理论体系,并在艺术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思考。[1]
在《艺术中的精神》一书中,康定斯基采取身心二元论的态度,认为精神才是世界的本源,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,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。现实世界中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不多,真正的艺术家则具备这种才能,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,是绝少有人察觉的“心灵震荡”。在康定斯基看来,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家,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欲望,因此他将自然主义的艺术、写实的艺术统称为“无目的的艺术”,这类艺术是“一种遭到阉割的艺术,不可能有未来”。真正能唤醒现在,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。“真正的艺术家要在外部世界探索内在的精神”。康定斯基推崇音乐家瓦格纳,“他的音乐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不用耳朵而用心灵来体验的境界”。
瑞贝对非客观艺术(Non-Objective Art)是十足狂热的。其在20岁时(1910年)前往德国慕尼黑德布希茨学校(Debschitz-Schule)学习,该学校与前卫艺术有着很强的联系,保罗·克利曾在该校短暂地担任过讲师。1915年,随着一战的愈加激烈,她前往中立国瑞士的苏黎士,在那里她遇到了达达主义创始人之一的让·阿尔普(Jean Arp)及其妻子,他们向瑞贝推荐了马尔克和康定斯基编辑的《青骑士年鉴》(The Blue Rider Almanac),以及康定斯基所著的《艺术中的精神》(On the Spiritual in Art)。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艺术的思想与理论主张极大地影响了瑞贝。康定斯基后来加入了包豪斯学院,至1933年学院关闭前的这段时期内,康定斯基得以全面地诠释与完善其关于非客观艺术(抽象主义艺术)的理论体系,并在艺术创作中实践他的理论思考。[1]
在《艺术中的精神》一书中,康定斯基采取身心二元论的态度,认为精神才是世界的本源,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,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。现实世界中具备这种洞察力的人不多,真正的艺术家则具备这种才能,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,是绝少有人察觉的“心灵震荡”。在康定斯基看来,那些长于表现技巧的艺术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家,因为他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欲望,因此他将自然主义的艺术、写实的艺术统称为“无目的的艺术”,这类艺术是“一种遭到阉割的艺术,不可能有未来”。真正能唤醒现在,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。“真正的艺术家要在外部世界探索内在的精神”。康定斯基推崇音乐家瓦格纳,“他的音乐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不用耳朵而用心灵来体验的境界”。
当前文章还有 60% 内容,注册 成会员或 登录 后可免费查看全文。